主日讲道 | 愚拙的十字架(哥林多前书1:17-31)

谢牧师 光耀浸信会 2020-05-19

哥林多前书1:17-31

17基督差遣我,原不是为施洗,乃是为传福音,并不用智慧的言语,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。18因为十字架的道理,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;在我们得救的人,却为神的大能。19就如经上所记:“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,废弃聪明人的聪明。”20智慧人在哪里?文士在哪里?这世上的辩士在哪里?神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吗?21世人凭自己的智慧,既不认识神,神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;这就是神的智慧了。22犹太人是要神迹,希腊人是求智慧,23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,在犹太人为绊脚石,在外邦人为愚拙;24但在那蒙召的,无论是犹太人、希腊人,基督总为神的能力,神的智慧。25因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,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。

26弟兄们哪,可见你们蒙召的,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,有能力的不多,有尊贵的也不多。27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,叫有智慧的羞愧;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,叫那强壮的羞愧。28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,被人厌恶的,以及那无有的,为要废掉那有的,29使一切有血气的,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。30但你们得在基督耶稣里是本乎神,神又使他成为我们的智慧、公义、圣洁、救赎。31如经上所记:“夸口的,当指着主夸口。”


我曾经听过一个长达两个小时的讲座,是一个华人教会请了一个“学贯中西”的著名基督徒哲学家来开布道会。这位先生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追溯他自己的信仰经历,从儒家到西方哲学,从气功、佛学到读圣经,他也分析了儒家思想中的漏洞、国学中的糟粕,以及气功、佛学的虚空,他也提到了“十字架”这三个字、提到了“耶稣”和“基督”,提到了去教会给他带来的益处,提到了人普遍性的邪恶和给世界带来的苦难,提到了基督教国家的民主政治。台下的听众频频点头,很多人认真地做着笔记,当他呼召的时候,也有人愿意做决志祷告。但我要说这是一个没有十字架的布道会,为什么呢?因为他没有讲到基督为什么要死在十字架上,他甚至都没有说基督的死和基督的复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,也没有说到“决志”、“成为基督徒”是什么意思,是不是就像一个人接受了一套新的哲学,或者试着练练气功一样?我不是说这位讲员不是基督徒,他有可能是;我也不是说那天决志的人不是真的信,他们也可能是真的信。但我可以说,如果决志的这些人是因为当天听了他所讲的信息而信的——不是因为之前在教会、或者在别的地方听过十字架的福音,也就是说那场布道会是他们吃的第一个“福音包子”也是唯一的包子,那么他们其实就是没有信,因为他们没有听到完整的福音。

林语堂先生有一本书叫《从异教徒到基督徒》,以同样的方式描述了他的心路历程:他如何在儒家、佛学和西方文化中兜兜转转,最后觉得还是基督教最有爱心。这是一本很好的认识不同哲学与基督教思想对比的小书,但是不要以为这是一本传福音的书,也绝对不要把这本书塞给人就以为向他传了福音。同样,我不是说林语堂不是基督徒,我不能做这个判断;我也不是说这本书就是毒草、应该烧掉,不是,你只是不要把它当作一本福音书籍来读、也不要把它当作传福音的工具来使用就好了。

为什么呢?用保罗的话说,我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叫“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”!无论是那个布道会,还是林语堂的书,都让听众或读者认为基督教信仰是最优越的哲学体系、解决世界和人生问题最稳妥的出路,是一个人生最优解、最佳选择,但却不需要经过基督的十字架:看到自己的罪、基督的代赎、神的愤怒如何临到十字架上,以及我们是作为不配得的罪人如何蒙了神的恩典。“十字架”在他们看来,不过是基督教的一个象征、一个不得不走的消毒通道,但却不是福音的核心。而这就是保罗所说的,叫“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”。

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经文,是哥林多前书1:17-31。在这段经文中保罗进一步阐述为什么他不用智慧的言语,或者说他刻意地不叫十字架落空——这位什么对他来说如此重要!要知道,保罗受过最好的罗马与犹太教育,他可以用智慧的言语吸引很多人跟随他,就像苏格拉底、柏拉图一样。但他说,“我刻意地不这样做,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。”这是为什么呢?在这段经文中,保罗解释了17节自己不用智慧言语的原因。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的话,他是说:我刻意地不用人们爱听的话吸引群众,因为神刻意地用人看来愚拙的道理拯救祂所拣选的人,好让我们谦卑和无法自夸。

保罗从两个方面来论述这一要点:

  1. 福音是神的大能,不是人的智慧(vv.17-25)

  2. 得救是神的拣选,我们无从自夸(vv.26-31)